您的位置: 西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 > 統(tǒng)戰(zhàn)人士 > 正文

才旦卓瑪:唱支山歌給黨聽

發(fā)布時間: 2021-08-02 10:22:23來源: 統(tǒng)戰(zhàn)新語
打印
T+
T-

  “唱支山歌給黨聽,我把黨來比母親……”幾十年來,每當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響起,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名字:才旦卓瑪。

  才旦卓瑪出生在西藏日喀則的一個貧苦農奴家庭。在藏語里,“才旦”和“卓瑪”分別是“長壽”和“仙女”的意思,合起來就是“長壽的仙女”。然而,在舊西藏,農奴的孩子只不過是農奴主的一只“牧羊犬”。跟千千萬萬農奴的女兒一樣,才旦卓瑪沒有上學的機會,她的少女時代在農田和牧野度過。春天她要撒種,夏日則割草喂牛,秋天她把羊群牧放到割完了青稞的田野,然后坐在草地上邊捻毛線邊唱歌:“傷心的話不能告訴別人……傷心話只能告訴山嶺,它雖是石頭和泥土,聽了也點點頭”,“高山即使變成酥油,也是貴族們享受;大河就是流著奶子,我們也喝不上一口”。

  直到有一天,才旦卓瑪出門放羊,忽然看見一面紅旗,在日喀則城頭迎風飄揚——西藏和平解放了!正是西藏的和平解放,徹底改變了才旦卓瑪的命運。不久,才旦卓瑪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青年聯(lián)誼會,后來被吸收進了文工團。

  1956年西藏自治區(qū)籌委會成立,才旦卓瑪隨團到了拉薩。她自己做夢也想不到,她那悠揚的歌聲令所有的觀眾聽得如癡如醉。有人說,才旦卓瑪出手不凡,把拉薩給“鎮(zhèn)”住了。

  1959年,才旦卓瑪被選送到中國當時最高的音樂學府——上海音樂學院,師從著名的王品素教授。王品素教授是位經驗豐富的聲樂教授,她覺得才旦卓瑪是塊難得的寶玉,只需稍加雕琢就能放出耀眼的光華。

  藏族歌曲的最大特點是高亢嘹亮,悠揚婉轉。但高亢嘹亮往往失之單薄,悠揚婉轉常常顯得纖弱。經過恩師王品素教授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艱苦訓練,才旦卓瑪終于練就了一副優(yōu)美圓潤、洪亮委婉、具有濃郁藏族韻味的好嗓子,由一個普通的藏族民間歌手變成了一位風格獨特、技藝成熟的歌唱家。

  1963年,正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的才旦卓瑪,從廣播里聽到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這首歌后,立刻找到老師要求學唱。她激動地說:“這首歌的歌詞就像是在說我的身世,表達出了我對黨的感情!”她將自己對苦難生活經歷的感受融入了歌聲中。在當年的“上海之春”音樂會上,她的一曲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引起轟動,并迅速傳遍大江南北,久唱不衰,她也一舉成名。那以后,才旦卓瑪的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不僅經常出現在廣播里,還被制成了唱片。

上世紀60年代,才旦卓瑪在演唱

  正是因為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成長,才旦卓瑪的歌聲飽蘸深情,熱情洋溢,聲情并茂。除了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之外,她還用《北京的金山上》抒發(fā)藏族同胞對黨的感激之情,用《翻身農奴把歌唱》表達貧苦農牧民當家作主的喜悅之情,她用《一個媽媽的女兒》謳歌藏漢人民的團結之情。這些歌曲都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,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。

  老一輩革命家對才旦卓瑪的成長關懷備至。毛澤東曾經多次接見才旦卓瑪,周恩來對她的人生成長更是傾注了心血。才旦卓瑪清楚地記得,周恩來每次見面都要關切地詢問她的生活、工作情況。畢業(yè)那年,內地幾個著名劇團爭相請她加盟,而且提出了優(yōu)厚條件。“總理跟我說,你畢業(yè)以后,還是回去的好。你是唱藏族民歌的,脫離了藏族的土壤,將來的業(yè)務會受影響,你的酥油茶、糌粑的味道就會少了、淡了。西藏需要更多的民族干部,你也可以回去好好地為西藏人民唱歌,為西藏人民服務。”正是在周恩來的建議下,才旦卓瑪決定回到西藏。故鄉(xiāng)的文化土壤,使她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。

  幾十年來,才旦卓瑪獲得了無數的榮譽,還先后擔任過西藏自治區(qū)政協(xié)副主席和中國音協(xié)副主席、中國文聯(lián)副主席等職務。成就面前,才旦卓瑪從沒忘記《唱支山歌給黨聽》時初心,“我是從一個農奴成長起來的,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關懷,哪有我的今天!我終身難忘黨的恩情,要世世代代報答黨的恩情!”

(責編: 陳建國)
相關閱讀
?

熱點關注更多>>

領導論述更多>>

理論園地更多>>

相關鏈接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