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西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 > 僑務事務 > 正文

訪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:南洋華僑史及海外華僑華人研究

作者: 張梅發(fā)布時間: 2019-07-05 10:08:01來源: 中國社會科學報
打印
T+
T-

640.webp.jpg

  因在墨爾本參加“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”主題年會,我與王教授不期而遇?,F(xiàn)年89歲的王賡武教授滿頭銀發(fā)、腰板挺直、笑聲朗朗。雖身居海外多年,王教授依然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。我們的訪談就從他研究華僑華人的緣起開始。

  緣起:“南洋華僑”命運的選擇

  張梅:作為華僑華人和海外中國問題研究的大師,您多年來一直關注華僑華人和中國問題,出版了多部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專著,在國際學術界產(chǎn)生了廣泛的反響。能否請您談談,最初是怎樣的機緣,觸發(fā)了您對華僑華人的研究興趣?

  王賡武:我其實本來并不是研究華僑華人問題的。我學的是歷史,所關心的基本上也是歷史問題。但是因為我生長在南洋——出生在印尼,長在馬來西亞,讀書也是在那個地方,工作也是在新加坡的馬來亞大學。正好我去馬來亞大學任教時,整個東南亞的局面非常復雜,可以說是一種巨變——從殖民地成為新興的民族國家,都要建立自己的政權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過去那種“南洋華僑”的概念已經(jīng)失去了原來的意義。因為所有在東南亞的華僑都要有所選擇:你到底是要回中國去,還是要留在這些南洋國家?

  這和殖民地時期的情況還是很不一樣的。殖民地的華僑無所謂國籍問題,因為你入不了英法或荷蘭國籍,所以大家還是中國人。之所以稱之為“華僑”,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別的國籍。但是二戰(zhàn)之后,殖民地變成了新興的民族國家,那么它就要求這些海外過來的人,不管是華人也好,印度人也好,都要有所選擇——是留在本地幫助當?shù)氐膰?,還是要維持你的僑民身份?當時大部分華僑都要考慮自己如何選擇。有的國家會給你一段時間考慮,有的國家就要你立刻做出選擇。

  在我看來,這是當時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因為涉及幾百萬人,幾乎每一個華僑家庭,都要考慮去留。部分華僑自愿入了籍,因為有家人的問題或其他原因。而有些華僑被人家趕走了,因為你根本留不下,當?shù)夭灰?。當時有各種理由,例如說你身份不對,或者用其他的說辭把你趕走。所以,有些華僑是沒有選擇的。但選擇回國的還是少數(shù),因為大部分華僑的財產(chǎn)、工作、生活習慣都已經(jīng)本地化了。在那種情況之下,我到馬來亞大學去工作,就不得不關注這個問題,并且思考該如何解決才好。

 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緣由,那就是我們二戰(zhàn)以前的觀念,都視南洋華僑為中國人,都是差不多的,甚至是一樣的,我開始注意到不是那么簡單。事實上,各地華僑大不相同,不僅不同殖民地的華僑情況不同、環(huán)境不同,而且他們的生存經(jīng)驗也很不相同。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,分別來自不同的省份,當然大部分人是來自廣東、福建兩省,可是廣西等地的也有。即便都是從中國來的人,如果他們待了兩三代或者三四代以后,就會有很大的變化。例如廣東人到越南、馬來西亞,過了一兩代之后,就有不少差異。而且即使是來自同一個家鄉(xiāng)的人,其風俗習慣、語言甚至教育背景都會變得很不一樣。這一點也使得我對華僑華人問題特別有興趣。

  “南洋華僑”生存策略探究

  張梅:如您所言,正是當時身處東南亞嚴峻的生存環(huán)境,了解到華僑家庭所遭遇到的選擇問題,以及您本人的華僑身份,讓您對華僑華人問題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。那么,經(jīng)過這么多年的深入研究,您發(fā)現(xiàn)了什么?

  王賡武:我由此產(chǎn)生興趣,就開始去注意和研究華僑或華人到底為什么不同,不同程度有多少,之所以那么不同的理由又是什么。例如西班牙或者美國的殖民地有其不同的影響,但泰國就完全不同,與新馬也很不一樣,它沒有被殖民,沒有成為英法的殖民地,是一個獨立的國家、亞洲的一個王國,國王的地位一直沒變。有些地方還有另外一種變化,例如菲律賓,最早是華人到菲律賓去,西班牙人還未到,而且菲律賓島很多、人很雜,各個島都不相同。但是西班牙人把它占據(jù)之后,搞了另一套跟亞洲一點關系都沒有的東西,很特殊。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,來了之后要求本地的人都要信,結果幾十年之間菲律賓人都改信天主教了。有一部分人是從印度尼西亞南部過來的,原來信的是伊斯蘭教,后來也不得不信天主教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華人不信教的話就很吃虧,因為西班牙殖民地政府規(guī)定,如果華人不信教,就不能做大的生意,當然小生意小買賣可以做,但不能買房子、買地。在這種情況下,大部分華人只好都信了天主教。

 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使得華人入教,因為當時中國有規(guī)矩,婦女不能出洋,只能男的一個人出去,因此男的就要跟當?shù)貗D女成立家庭。而菲律賓人都是信天主教的,你不是天主教徒,就不能娶妻。就因為華人沒有選擇,要繼續(xù)生存下去的話只能如此。這樣,兩三百年之后,整個菲律賓華人社會都成了天主教的華人社會,過了幾代之后都變成菲律賓人了。

  張梅: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對于菲律賓殖民地的這種狀況,出洋的華人有什么應對辦法嗎?

  王賡武:當然中國人也很有辦法。例如閩南人,因為婦女帶不出去,家也帶不出去,他們基本上建立了一種新的制度,就是男性到菲律賓之前要先成家。許多當?shù)氐纳倘?,要養(yǎng)一兩個孩子之后才被允許出去;或者你出去之后要回來成家,生些孩子。就是說,出去的時候,你可以娶當?shù)氐膵D女,信奉天主教;可是你家還是在福建。閩南人就這樣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,這是一種政策也是一種策略,不然的話根就斷了。這就可以同時維護他的家庭和生意關系,因為在菲律賓還是跟中國做生意,所以他就常?;厝?,兩邊都有家庭。與當?shù)靥暮⒆硬灰欢ǘ蒙猓覜]有受教育的機會——當?shù)嘏硬唤邮芙逃?,如果可能的話就把男孩帶回中國受教育,只有這樣他老了以后才可以把生意傳給兒子,因為這個關系,他們當?shù)氐淖优捕c中國話。

  這個策略蠻有用的,好幾百年的時間演變成了相當復雜的情況,但是很有效果,因此就變成一種制度了,就是兩方面都維持很好的關系。但是過了幾代之后,留在菲律賓的那些子女(華裔),也自然而然變成一種半華人半本地化的狀況——風俗習慣基本上本土化了,信奉天主教,跟菲律賓人差不了多少,但是從血統(tǒng)上來講還是華人血統(tǒng)。華裔之間也會通婚,他們不太愿意跟菲律賓的土著通婚,所以有些地區(qū)還是維持了相當久的華人社會形態(tài)。但是已經(jīng)不完全是華僑,他們很多都入了籍。過了兩三代,可能男性還懂一點中國話,女性就不需要了……這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地方。事實上,“南洋華人”或者“南洋華僑”的概念在我看來是有問題的,它的定義不是那么簡單。

  如何理解“華僑乃革命之母”

  張梅:造成“南洋華僑”或“南洋華人”這一概念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

  王賡武:原因很多,往大一點說,是中國在變。明清時代,大部分官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完全不理會這些海外賤民、棄民。政府把他們當作罪犯——這些人本來是不應該出去的,因為沒有允許你出去,你出去就是犯法。所以,這些人的死活對于當時的政府來說根本就無所謂,沒有人理會他們,更談不上保護他們,在國外他們就是很自然地發(fā)展。但是到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簽訂《北京條約》之后(1860年之后),中國開始跟外國例如與英國、法國、美國、西班牙等國家建交,與他們的殖民地多少有了點關系。此時,中國也培養(yǎng)了一批外交官——不管他們是否稱得上是外交人才,但當時還是派了一些官員到國外。這些官員到歐洲去的話,就要經(jīng)過新加坡,經(jīng)過英法或荷蘭的殖民地。他們到了這些地方之后,才知道這里有華僑,才開始真正了解有多少華僑在海外。不僅如此,他們還了解到,在東南亞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很富有,跟外國人打交道很有經(jīng)驗,可以為政府所用,而且這些華僑有本領、有能力,所以晚清的時候,清政府就注意到了海外華僑是一種資源。

  此外,清政府一些官員還注意到,國外很多國家都有法律保護自己的公民,使得他們能夠有所成就,而中國根本沒有這樣的制度。所以,他們就把這些情況報到北京,建議清政府在海外建立領事館,以保護和幫助華僑。當時英法也同意這么做,于是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個駐外領事館——新加坡領事館。由于清政府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關心華僑問題,也正因為如此,才會有后來孫中山“華僑乃革命之母”的說法。再后來的1909年,清政府確立了以血統(tǒng)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,頒布了《大清國籍條例》,此舉成為華僑對于中國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始。

  張梅:您怎么理解孫先生說的“華僑乃革命之母”這個提法?

  王賡武:與海外華僑一樣,晚清中國,北方人跟南方人也有很大的不同——基本上北方人多多少少愿意接受清政府的控制,南方人則一直是反對的,尤其是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蘇、浙江等地,都有一點反清的苗頭。因為這些地區(qū)的民眾對外開放已經(jīng)幾百年了,很早之前就有人出去了,雖然出洋沒有被正式承認,但是他們有經(jīng)驗,知道外國是怎么回事,知道外國人怎么做生意,他們對清政府可以說是毫無好感。所以,孫中山跟他的同志們到南洋去宣傳,就發(fā)現(xiàn)在海外的廣東人、福建人跟他們一樣,也是反清的。在晚清政府注意到海外華僑這個資源的同時,反清的勢力在海外也注意到了,華僑可以為他們反清出錢出力。于是,兩邊都開始爭奪這個資源。清政府要求海外華僑去幫助他們對付外國人,去中國的家鄉(xiāng)投資,乃至歡迎他們到上海等五口通商的地方去投資;孫中山也要他們出錢出力去反清反滿,而且他們很愿意那么做,因為海外華僑大部分不是士大夫階層,而普通民眾根本是恨透了清朝的,所以對孫中山的宣傳很接受,華僑變成“革命之母”的背景就是如此。這很有意思。

  華僑資源可以說從19世紀晚期起就分成兩大部分:一部分是支持清政府的,另一部分是反對清政府的。所以清朝垮掉后,無論孫中山也好,軍閥也好,都是談漢人的問題、漢人的政治,但是他們之間也四分五裂。孫中山跟其他革命同志也都有不同的意見、不同的要求,號召華僑都要去捐錢。許多華僑之間本來就有分裂,結果更分裂了。所以,中國雖然統(tǒng)稱他們?yōu)?ldquo;南洋華僑”,但是其實并沒有一個統(tǒng)一的概念,不同華僑群體各有各的想法,各有各的利益關系。在那種情況之下,中國國內(nèi)戰(zhàn)爭的影響也帶到了國外。

  張梅:中國國內(nèi)戰(zhàn)爭是如何影響海外華僑社會的呢?

  王賡武:就拿軍閥時代來說吧,每個地方都有軍閥,無論是閩南的軍閥還是廣東的軍閥,他們都有親戚朋友在海外。孫中山有支持者,可是反對孫中山的也有支持者,陳炯明不是反對孫中山嗎?陳炯明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在海外幫助他,不完全支持孫中山??涤袨橐彩且粯樱菑V府人,出生于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,事實上廣府人也是分裂的,支持孫中山和支持康有為的互相斗爭。

  后來國共內(nèi)戰(zhàn)的時候,整個華僑社會也很分裂。有些國家還好一點,因為人少一點不太講究??墒侨硕嗟牡胤剑貏e是那些與政府有利益關系的地方,像美國、菲律賓,有一段時期連新馬都跟著受影響,所以那段歷史很亂。所以在我看來,“南洋華僑”這個概念實在是太簡單了!

  我本來是搞中國歷史的,可是你看許多中國歷史的著作,中國史學家并不認為華僑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,我研究到后來,才發(fā)現(xiàn)中國學者對華僑問題感興趣的人很少。那時候研究中國歷史的人乃至中國史學家都不把華僑當作中國人,而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大不相同。

  華僑華人助力中國改革開放

  張梅:現(xiàn)在國內(nèi)關注華僑華人問題的學者越來越多,您看今天在墨爾本召開的這一屆“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”的盛會,國內(nèi)出席的學者也是人數(shù)眾多。不僅學界關注華僑華人問題,黨和政府也非常關心華僑華人。新中國成立后,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華僑華人為新中國現(xiàn)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。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,2019年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,您怎么評價華僑華人的貢獻?

  王賡武:說到改革開放40年華僑華人對中國發(fā)展的貢獻,我覺得是巨大的。因為改革開放之初,西方對中國知之甚少,外資不敢貿(mào)然到中國來,中國怎么樣才能對接國際市場?這時候只能依靠華僑和本地華人,因為跨國移民和再移民使得海外華僑率先體驗并接受了西方現(xiàn)代技術和現(xiàn)代文明,成為中國現(xiàn)代化轉(zhuǎn)型的核心驅(qū)動力之一。當時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后不久,就提出中國的對外開放首先是對華僑和本地華人開放,并且提出了建設“經(jīng)濟特區(qū)”的構想。實踐證明,這是一個收效顯著的創(chuàng)舉。

  正是因為華僑和當?shù)厝A人助力中國經(jīng)濟建設的成功,這才使得外資到中國來,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局面,乃至中國政府后來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(jīng)濟體制,都是在華僑助力中國經(jīng)濟發(fā)展和成功的基礎之上。所以,提到華僑和海外華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,很多外國觀察家都表示很羨慕中國,因為中國有那么多的華僑和華人,他們使得中國經(jīng)濟騰飛,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
  張梅:除了關注改革開放華僑華人的貢獻,您覺得新時代的華僑華人研究還要關注哪些問題?十九大提出要推動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,對此您怎么看?

  王賡武:現(xiàn)在這個背景下的華僑華人研究,問題更復雜了。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清楚“民族國家”這個概念是從哪里來的。這一概念基本上是西方的東西,亞洲是沒有的,可是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概念,不管你喜歡不喜歡,整個聯(lián)合國就是190多個民族國家,每個國家都講主權、公民權利,講政治制度、意識形態(tài),各有各的要求,很復雜,這和過去是完全不同的。所以中國提出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,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民族國家都凝聚起來,共同解決人類的問題。

  華僑和外籍華人研究面對的問題,首先是中國能否用民族國家概念予以分析,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另外,如何使得所有民族認同一個“中華民族”?如何定義它的內(nèi)涵和外延?這是我們做華僑和華人研究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。

  另外,在東南亞,每個國家對華僑和當?shù)厝A人的政策和要求都不同,華裔定居時間長短,面對的問題也有所不同。世界現(xiàn)在發(fā)生了很大的改變,過去的那種“南洋華僑”概念,已經(jīng)說不下去,坦白說海外現(xiàn)在有很多新移民和入了當?shù)貒娜A人,而且也不完全是華人,有些只能說是華裔。所以,華僑、華人、華裔這三個概念本身就有很大的區(qū)別。

  研究華僑華人問題要注意其復雜性

  張梅:現(xiàn)在涉及華僑華人的問題,不管是經(jīng)濟、科技、文化、教育,乃至社團等,基本上都有人研究。您覺得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?

  王賡武:華僑華人的問題那么復雜,有很多人研究,這是好事情。如果大家能夠研究清楚的話,負責僑務政策的官員們也可以好好了解華僑華人問題。這個問題如果過分簡單化,就可能產(chǎn)生誤會,不僅自己有誤會,也會讓國外對你的政策有誤會,很可能會影響到國家間的外交關系。中國為什么要有外交部?因為懂得外國的情況才可以好好制定政策,不然的話,政策就是懸空的。所以說,僅僅有自己的觀點是不夠的,還要多了解其他國家的情況和國外學者的看法。

  現(xiàn)在中國研究華僑華人的學者越來越多,認真客觀地去了解華僑華人歷史與中國社會政治經(jīng)濟的聯(lián)系,是很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尤其是現(xiàn)在中國正在實施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需要“走出去”,華僑和當?shù)厝A人就更加重要,特別是現(xiàn)在有那么多中國新移民,他們也可以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新移民跟當?shù)氐娜A人、華裔不同,你如果分辨不清的話,又很容易造成誤會,甚至連外籍華人之間都有誤會。東南亞有些國家對當?shù)厝A人本來就有偏見,如果有誤會的話,問題就更多了。我認為將來的海外華僑華人研究,不僅要注意當?shù)厝A人的問題,也應該關注中國以及中國政策對他們的影響。

  張梅:您可以說是屬于華僑華人中的精英、翹楚,那您怎么看待華僑華人中的精英人物?

  王賡武:說到“精英人物”,我覺得他們在居住地所起的作用要加以考慮。有時候所謂精英者,是因為他對所在國的貢獻,使得其有成就,如此的話,居住國欣賞他們,他們效忠它,這樣他們就會發(fā)展得很好。如果說他們是為了中國去做事情,那么所在國也不會信任他們,尤其是在華僑華人問題很敏感的國家,所以在宣傳所謂精英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些東西。尤其是在政治經(jīng)濟和社會文化方面要注意,科技方面的人才可以簡單一點,因為科技可以說是沒有國界的,而政治經(jīng)濟和社會文化多多少少都有國界。所以我一再強調(diào)的就是這個“民族國家”的概念到底要怎么看,因為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,亞洲各國都在爭取重新定義它。例如說日本,現(xiàn)在感覺日本也不那么簡單。再比如說韓國和朝鮮,現(xiàn)在已是分裂的兩個國家,意識形態(tài)是對立的。美國操控韓國,宗教影響很大,以前韓國是儒家思想,現(xiàn)在把基督教整個一套搬過去,教徒人數(shù)多得不得了,所以這是個很大的變化。可朝鮮的情況又不同,即使與韓國同為一個民族。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這種區(qū)別,如果是一刀切、一種政策來對待的話,我想對海外華僑華人可能就比較危險。

  張梅:現(xiàn)在海外有很多的華僑華人的聚居區(qū),我們稱之為China town或者說唐人街,您怎么看華僑華人聚居區(qū)?

  王賡武:以前的唐人街,基本上是因為外國人排華,華人不得不如此,這是一種被逼出來的存在,所以初看起來有些不自然,可實際上很自然,因為華人要自己保衛(wèi)自己。倒是現(xiàn)在有些唐人街在做各種旅游的生意,在我看來一點都不自然。今天會議上有人提到,現(xiàn)在菲律賓已經(jīng)不稱之為唐人街了,人家就叫中國城,那又是另外一個意思了,所以這里頭變化無窮。在東南亞本來沒有什么唐人街,到處都是做生意。菲律賓倒是有一條,但也不叫唐人街,其實就是他們聚集在一起。唐人街這個概念,是在大城市里頭一個區(qū)域?qū)iT給華人做生意的,是逼出來的,比如說人家欺負你,大家一商量不如都聚集在一起,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但是這種情況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沒有了,現(xiàn)在的唐人街是人造的,就是看起來是做旅游生意的,不僅有外國人的旅游生意,也有中國人的旅游生意,方便是很方便,但是這個性質(zhì)已經(jīng)完全變了。

 ?。ㄗ髡撸簭埫?中央統(tǒng)戰(zhàn)部培訓中心副教授,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)

  原題:南洋華僑史及海外華僑華人研究——訪著名歷史學家、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王賡武

(責編: 陳建國)
相關閱讀
?

熱點關注更多>>

領導論述更多>>

理論園地更多>>

相關鏈接更多>>